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正>近年来,随着现代建筑业及交通运输业等迅猛发展,颈椎损伤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如累及颈髓,常出现四肢瘫痪和/或呼吸功能障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颈髓损伤(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CSCI)可出现不完全性瘫痪或完全性瘫痪。对于不完全性瘫痪,目前较多学者主张早期手术减压和重建稳定性;而对于完全性瘫痪,大部分学者也主张手术治疗[1~4],但手术时机则存在很大争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双孔导管在经皮颈椎前路枢椎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2例新鲜齿状突骨折患者,男性18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0.5±14.7岁,按照Anderson-D′Alonzo分型,17例为Ⅱ型,5例为浅Ⅲ型。骨折端无移位6例,移位小于5mm 10例,移位大于5mm 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经皮颈椎前路枢椎齿状突螺钉内固定,且因术中初始置入的导针位置不满意而采用双孔导管调整。分析该技术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复位、骨折愈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的枢椎齿状突导针经过采用双孔导管后均调整成功并置入螺钉,手术时间35±12min,出血20ml。20例骨折获得基本解剖复位,2例仍有小于3mm移位。术中和术后无明显技术有关的并发症发生,螺钉位置正确。平均随访16.7个月,无寰枢关节不稳或脱位,21例获得骨融合,1例纤维连接,无需佩戴颈围和二次手术,随访中无螺钉松动、脱出或断裂发生。结论:采用双孔导管调整并置入导针,具有操作容易、快速和准确的优点,减少了术者和患者的放射线暴露,保证了齿状突螺钉处于正确位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植骨方法在寰枢关节和枕颈融合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月,对32例因齿状突不连(21例)、寰椎横韧带断裂或松弛导致寰枢关节不稳(6例)以及颅底凹陷(5例)的病例,施行了后路经C1侧块或椎弓根螺钉和C2椎弓根或Magerl螺钉固定术(27例)或枕颈固定术(5例)。术中植骨时在C1和C2后弓或C2和枕骨间植入颗粒状松质骨,压实后将少许稍长的皮质骨条铺在表面,再放置明胶海绵2条,用可吸收线缠绕在两侧内置物上或缝合于两侧软组织上,形成网状结构,术后颈托固定,随访观察患者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经口咽前路松解复位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患者,出现术后咽后间隙感染,经积极抗感染治疗,于术后2周恢复。术中无内固定或植骨困难,术后随访未见复位丟失或假关节形成。3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5个月~3年2个月,平均19.1±7.2个月,全部患者手术后3~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在寰枢关节和枕颈融合内固定术中应用改良植骨方法,可获得满意的融合率。  相似文献   
4.
以最小的手术创伤达到好的治疗效果,一直是脊柱外科医师追求的目标。随着临床医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和医疗设备的改善,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在我国得到广泛开展。但在脊柱微创外科技术迅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争议[1~4],如对微创脊柱外科涵义的理解;微创外科技术个体化问题;对某一种脊柱疾患,何种微创技术最优;微创技术是否代替传统开放手术等问题。因此非常有必要冷静地、认真地对微创脊柱外科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